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病因病理 > 正文

病理学奠基人徐诵明:开中文讲医学先河被誉为大学校长典范

类别:病因病理 日期:2017-6-20 18:15:09 人气: 来源:

  自2012年起,由日报参与发起的“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”已成功举办五届。关于西北联大的研究日渐深入,西北联大对于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,随之日益凸显。而这其中有一个名字是不容忘记的,他就是西安临时大学(西北联合大学前身)常务委员会委员、主持校政的徐诵明先生。

  如果说,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如一部厚重的大书,那么,“徐诵明”这一章值得后书特书。这位参加过辛亥和北伐战争的老人,一生担任过五所大学的校长(北平大学医学院、北平大学、西北联合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沈阳医学院),被誉为“大学校长的典范”,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,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。

  1989年10月20日,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共同为徐诵明举办百岁庆祝大会,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代表卫生部党组致辞,赞扬这位百岁老者:“一生爱国、治学严谨、知才善任、宽厚待人、作风正派,兢兢业业办教育,受到了教育界、医学界的尊敬和拥戴。在医学教育上,徐老可谓是用中文讲授的先河。”

  “先生资禀既异,而充养有道;纯粹如精金,温润如良玉;宽而有制,和而不流;忠诚贯于金石,孝悌通于神明。视其色,其接物也,如春阳之温;听其言,其入人也,如时雨之润。胸怀洞然,彻视无间。测其蕴,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;极其德,美言盖不足以形容。”

  在《明道先生行状》一文中,弟弟程颐(伊川先生)这样评价哥哥程颢(明道先生)。这段文字至真至深,令后人赞叹南宋“二程”兄弟之间的惺惺相惜。而在画家徐冬冬心中,外祖父徐诵明正是这样一位“纯粹如精金,温润如良玉”的儒雅学人。

  “公公(外祖父)徐诵明的一生坎坷而又灿烂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,唯有‘爱国’二字。我至今尤不忘他当年的,‘一个人一生没有成就没有关系,但绝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’。”徐冬冬说。

  徐诵明,字轼游,别号清来,1890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一户贫寒的塾师家庭,5岁入读私塾,13岁考中秀才。1904年,这位天才少年离开故乡天姥山,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(浙江大学前身)。

 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,清,浙江更是掀起了沪杭甬铁风潮。国已危,家安在?怀揣科学救国思想,徐诵明隐瞒双亲,东渡日本求学。在东京,他与章太炎结识,并由其介绍加入同盟会。

  “我曾问过公公,在他心中,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?老人家只回答了八个字——‘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’。他曾把从日本带回国内,以备之需,可见当时这样一群先行者是以一种何等心态来面对民族出的。”徐冬冬回忆。

  1909年4月,徐诵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,1910年毕业后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。1911年10月,年仅22岁的徐诵明毅然放弃学业,于11月归国驰援武昌起义,在上海加入了徐锡麟之弟徐锡骥组办的陆军卫生部,担任军上尉连长。

  不料,次年政局变化,孙中山辞去大总统一职,失望的徐诵明重返日本学习,1913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。由于成绩出众,1917年留日期间,即受聘于医学专门学校(大学医学部前身)。1918年毕业后,留九州大学从事病理学研究。

  这期间,徐诵明与同样旅日求学的郭沫若、夏禹鼎、钱潮、哲、刘先登等人成立“夏社”。不料,这一爱国举动被日本设在中国的机关发现后,向外务省密报:在九州帝国大学,以徐诵明、郭沫若、夏禹鼎等人为首的中国留学生从事反日活动,。

  1919年秋,徐诵明回国后出任医学专门学校病理学教授。作为当时我国唯一的病理学教授,他率先从日本引进了病理学,创建病理学科,填补国内空白,并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,担任室主任。鉴于教学中一直没有相应的中文教材,1936年,他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《病理学》著作(上、下册)译成中文。

  北伐战争爆发后,国民军收复武汉,徐诵明特地赶赴汉口,任第二中山大学医科教授、国民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卫生科科长。北伐军攻克南京后,他又赴宁负责接管鼓楼医院。

  此后国共,徐诵明心灰意冷,谢绝何应钦提名他担任军医处长之职,决心重育界,北上出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。1929年,他创办了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(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),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西医医院。

  1932年,北平大学校长沈尹默辞职,徐诵明被公推为北平大学校长。1937年1—5月,兼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(中国农业大学前身)。掌校期间,他推崇和赓续“思想之,学术之”的办学方针,校内气息浓厚。北平大学也由此发展成为当时集女子文理、法商、工、农、医于一体的国立大学。

  “当时,公公心中只有国家利益,只问学问,而无党派得失。包括一大代表、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等在内的许多进步教授,都在北平大学任教。”徐冬冬回忆。1932年至1934年期间,徐诵明看到范文澜和许寿裳为人诚恳,工作认真,即先后聘请他俩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负责人。

  1934年,范文澜,徐诵明立即向南京陈情:“范文澜生活俭朴,平时连人力车都不坐,并且把薪金一部分捐给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买图书。”谁知,陈立夫闻后却地回答:“这不正好证明范文澜是吗?不是,哪有这样的傻子啊!”交涉无果后,范文澜被押往南京,关了近一年后才被营救获释。

  校长徐诵明“设法缓颊,多方营救”的故事还有很多。据《国立北平大学校刊》载:院进步教授侯外庐及其学生周成才后,徐校长分别致电中委陈立夫及张学良等要人请求。1933年5月,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清(妻子),因参与活动,也是向徐诵明求救,才得以出狱。

  1935年,日伪“冀察政务委员会”,有过旅日经历的徐诵明成为争取对象,在未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,就在天津一份日本人办的上公布其为委员。

  对此,徐诵明先后9次,“吾不应富贵而失去吾对国家及吾本人人品的”,要求把自己的名字除去,绝不与日伪。随后,他更与蒋梦麟、梅贻琦、胡适、李蒸等人,通过透社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华北自治的意愿,揭露日本侵华的。

  1937年2月,时任国民教育部部长的王世杰密电徐诵明,要其严密注意学校的“气焰”,并要求解聘北平大商学院的五名“红色教授”——陈豹隐、李达、程希孟、许德珩、沈志远。“为此,公公专程赴南京找王世杰理论:‘学校聘请教授,一向只问学问如何、不管派别。大学校长的任命权在教育部,而教授的聘任与解聘,责在学校,教育部怎么好越权?’”

  早在1928年,大进入低潮时,徐诵明的学生、员贺诚肄业到了上海,生活困顿。徐诵明得知后,认为贺诚为人正直,成绩优良,故补发了校方借故的毕业文凭,使得他可以在上海开诊所谋生。

  其实,贺诚的诊所——达生医院,当时是地下党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,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。新中国成立后,身为卫生部党组的贺诚,才将此事告知老校长:“您是为做了大贡献的人。”徐老这才恍然大悟。他的学生黄树则、马旭等,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成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领导者。

  1937年,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国运一样,面临着存亡之危,为使文脉得延,广大师生纷纷要求内迁。9月10日,国民教育部以大学、大学、南开大学等师资设备为基础,成立长沙临时大学;以北平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、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础,设立西安临时大学。徐诵明由此转任西安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,主持校政(临时大学不设校长),并兼任法商学院院长。

  1937年年底,战局持续恶化,九朝古都岌岌可危,西安临时大学不得不再迁往更为深远的陕南汉中。为此,学校成立了以徐诵明为首的17人迁移委员会,1938年3月16日,正式迁离西安。全校师生以军队编制组成,在行军大队长徐诵明的带领下,先乘火车至宝鸡,再从宝鸡到汉中。

  当时,进入汉中唯有川陕公这一险峻之道。徐诵明带着全校师生,踏泥泞,啃锅饼,唱着“为了家乡、土地……咱们站成队伍,一起拿起枪杆”,过渭河、越秦岭、渡柴关、涉凤岭,风餐露宿,徒步500多里,半个多月后终于抵达汉中城固。

  1938年4月3日,西安临时大学改称西北联合大学。5月2日,在汉中城固举办的西北联合大学开学典礼上,徐诵明安抚抗战热情异常高涨的师生,坚定他们在战火硝烟中钻研学问的决心:“抗战期间,高等学府学生应当如何抗战救国?不一定非得拿着枪杆子到前线去才是救国,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,增强抗战的力量,也一样是救国。”这段话被后人铭记并广为引用。

  徐诵明认为,“战时教育,不应邃失平时教育模型。至于应付抗战与国防之特殊知识与技术,自当随时因势利导,以冀收标本兼顾、相得益彰之效”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,西北联大的师生深知,“名城可陷,阵线可毁,而全民族抗战到底之共同意志,永不可夺”,唯有“在后方研究科学、增强抗战力量”。

  然而,国民一直对西北联大的“红色基因”深感不安,为加强控制,他们增派胡庶华、张北海为校务委员会委员、常委,并公然:“西北联大为什么沿袭北平大学的传统?讲授马列主义观点的课程,开设俄文教程,引进了学说。”随后立即严禁学生学习俄文。徐诵明均不予理睬。

  1939年9月,徐诵明请辞法商学院院长,拟请德高望重的历史系主任许寿裳接任,遭到抵制,认为徐“已经实行了很多政策,已经走得太远”。更甚者,越过校常委,任命张北海为法商学院院长。

  “任命大会进行到一半,三青团的学生就闹起来,要把许寿裳从台上轰下来,许的脸憋得通红,紧接着任命张北海的就来了,公公立即致电陈立夫,‘你作为教育部长,你不可以这样任命一个学校的院长!’在电话里就吵了起来。”徐冬冬回忆。

  随后,陈立夫一面派持枪住校,一面徐诵明解聘曹靖华、韩幽桐、沈志远、章友江等10多位进步教授。徐诵明不执行,并与其他40多位教授一起愤然辞职。

  顾颉刚在回忆录中曾写道:“西北联大本来徐诵明做得很好,他(陈立夫)派张北海做该校院院长,带了去发给学生,教他们闹起风潮来,把徐氏逼走。”

  继而教育部将西北联大改名为西北大学,而由此分离解散出的西北医学院、西北工学院、西北农学院、西北大学、西北师范学院,也奠定了西北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。从此,西北联大从历史上消失,“西北联合大学”的名字只存在了1年4个月,加上前期的名字“西安临时大学”,也只有23个月。同时消失的还有北平大学,直至抗战胜利也未能复校。

  “中国的教育不能由教育家来管,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。”怀着悲愤的徐诵明回到重庆,接受审查,一年多后改任重庆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,负责规划全国医学教育建设工作。

  1944年,一直“赋闲”的徐诵明临危受命,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。此前,同济大学已从上海迁至云南,随后又迁往四川李庄、宜宾两地。

  抗战中李庄的条件十分艰苦,“一无电灯,二无书店,三无影剧院”,徐诵明勤俭办校,“注意办学和广延人才”。在他的领导下,同济大学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:建立院;工学院造船组改为造船系,并增设了机械专修科;理学院数理系分为数学与物理两系;医学院先后建起了生理馆、药物馆、解剖馆等,组建附设了高级职业学校,还建立起了国内第一所正规化的医事检验学校——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。

  1944年冬,日军挣扎,以重兵对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大举进犯。同济师生纷纷报名应征入伍,不几天人数就达六百余人,占全校学生人数三分之一。针对入伍学生,徐诵明出具从军学生肄业证书,签署了退伍学生可复学证明书,并盖上“国立同济大学”大印。他鼓励学生从军时说:“这是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事,国家的兴亡、民族的兴衰在此一举。知识青年们,你能得此良机,真是你们的荣幸。”

  1945年1月,300多名学生应征入伍。出发那天,学生整装列队,集体宣誓,气宇轩昂。徐诵明亲临送别,满含热泪,朝着远去的航船招手自语:“会回来的,他们一定会回来的!”

  抗战即将结束前夕,国民教育部有意将同济大学留在四川,考虑到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,徐诵明不同意。即使面对来宜宾巡视的蒋介石的当面询问:“可否将学校留在四川重庆续办?”这位一校之长还是表示无法从命。蒋介石见徐诵明这个参加过辛亥和北伐战争的老同盟会员态度毫不,也只好作罢。

  同济大学校友、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回忆:“应该感谢徐诵明校长,他回上海,蒋介石迁校重庆的命令。学校发给每人若干复员费,自己设法寻找交通工具回上海。”

  1945年12月,徐诵明先行归沪,遍寻旧友,商定迁校事宜。在给教育的信中,他陈词:“得其在原地恢复弦诵之声,继续为国育人,则幸甚至矣。”

  1946年6月1日,同济大学终于迁回上海。但就在回沪正式办公不足一个月,6月25日,为重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,国民决定将徐诵明调往东北,接收伪“南满医科大学”。学校随后改名为沈阳医学院(中国医科大学前身),徐诵明任院长兼病理学教授。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任校长之职。

  1948年,徐诵明了朱家骅(时任国民教育部部长)提出让其出任大学校长的,辗转到达上海迎接解放,并于1949年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任病理学教授。

  1992年,医科大学(大学医学部前身)在建校80周年时,为了缅怀这位爱国教育家、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、中国病理学科的奠基人的功绩,塑徐诵明半身铜像于校内,供敬仰。

  2010年10月14日,大学医学部、同济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西北大学、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共同发起和主办了“纪念著名爱国者、杰出教育家徐诵明诞辰120周年活动”,联合撰文指出——

  “他豁达的心胸、的爱国情怀、严谨的治学风范,使这变幻的百年风云最终沉淀为先贤传予后世的丰厚遗产,供后世学人永久铭记。他就像一座不朽的永久地屹立在中国的教育史上。”

  推荐:

  

关键词:病理学教材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郑重声明: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,非官方,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!

CopyRight 2010-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